特朗普的大棒再次挥起,这次对准了俄罗斯,放出狠话:50天内俄乌谈不拢,就祭出100%的关税。这话听着雷霆万钧,可仔细一品,这根大棒究竟要打在谁身上,里头的弯弯绕绕,比表面可深多了。
这早已不是特朗普头一回把关税当万灵药了,他似乎真心相信,世界上没什么事儿是加一轮关税解决不了的。不行?那就再来一轮。但这次的招数,却多了个“次级关税”的新花样。这四个字,才是整盘棋局的关键所在。
第一棒:虚晃一枪的直接关税
先看最炸裂的那层:对俄罗斯直接加100%的关税。听着是挺吓人,好像要断了俄罗斯的财路。可实际呢?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。
俄乌冲突爆发后,美国对俄制裁的清单早就拉得比谁都长,能冻的资产都冻了,能踢出的体系(比如SWIFT)也都踢出去了。两国之间那点可怜的直接贸易额,早就萎缩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就剩下三十多亿美元。这笔钱,基本上是美国实在绕不开、必须从俄罗斯买点高浓缩铀和化肥之类的“刚需”消费。
在这么一个几乎为零的贸易基础上,你再往上加100%,甚至500%的关税,能有多少实质性的杀伤力?答案是微乎其微。
这就好比对着一个早就空空如也的钱袋子放狠话,嗓门再大,也掏不出一个钢镋儿来。所以,如果只看这一层,特朗普的威胁不过是一记震天响的空炮,纯粹是为了吸引媒体眼球,给自己赚点流量,顺便安抚一下国内那些对他迟迟未能“24小时结束战争”承诺感到不满的支持者。
第二棒:声东击西,剑指东方大客户
既然直接对俄罗斯下手没什么实际效果,那么“次级关税”这张牌的真面目就浮现了。这套打法的精髓,活脱脱是中国古代兵法里的“围魏救赵”,只不过特朗普玩的是“隔山打牛”——我不直接打你俄罗斯,我打你的那些大客户。
谁是俄罗斯眼下最大的客户?掰着指头一算,最显眼的就是中国和印度。
自从西方国家开始围堵俄罗斯能源,中国和印度就成了俄罗斯原油、天然气等能源出口的主要方向。中俄贸易额连续两年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,俄罗斯的能源源源不断流向中国,而中国的汽车、家电、机械设备则大举进入俄罗斯市场,填补了西方品牌退出后留下的空白。
印度更是动作神速,趁着国际油价波动,以折扣价大量吸纳俄罗斯原油,进口量一度暴增十几倍。除了这两大巨头,土耳其也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,它和印度类似,既自用,也做起了加工转手的二道贩子生意。
所以,特朗普口中的“次级关税”,如果真的要落地,理论上讲,刀锋所指,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三个国家。这一下子,棋局的范围就从美俄之间的单挑,瞬间扩大到了牵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复杂局面。
第三棒:迂回路线与欧洲的“隐性账单”
然而,故事到这里还没完。特朗普真的敢对中国这个全球制造中心全面开征“次级关税”吗?历史经验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,这事儿难度极大。几年前那场闹得沸沸扬扬的贸易战,最终结果是双方都伤筋动骨,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,把关税降到彼此都能勉强承受的水平。今天的美国经济,同样承受不起与中国彻底撕裂、全面脱钩的巨大代价。
那么,排除掉最硬的这块骨头中国,剩下的印度和土耳其,就成了最有可能被拿来“杀鸡儆猴”的对象。可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恰恰在这里。
印度和土耳其为啥要买那么多俄罗斯石油?除了满足自家需求和贪图便宜,一个更重要、更隐秘的原因,是它们实际上充当了欧洲的“能源中转站”角色。
欧洲各国政府在台面上高喊要彻底摆脱俄罗斯能源依赖,可经济发展和民众取暖却离不开这些东西。于是,一个心照不宣的“曲线救国”模式应运而生:俄罗斯的原油运到印度或土耳其的炼油厂,经过加工处理,摇身一变成了印度的柴油、土耳其的汽油,然后被欧洲国家“合法合规”地买回去。
现在,我们再回放一下特朗普撂下这番狠话的场景:他是在会见北约秘书长的时候,当着一众欧洲盟友的面说的。
这下,所有看似零散的线索都巧妙地串联起来了。特朗普这一大圈绕的,表面上看起来在威胁俄罗斯,实际上在威慑中国和印度,但最终的账单,他是明明白白地想寄给大西洋对岸的欧洲盟友们。
他的潜台词可以说是非常直接、毫不含糊:你们欧洲人,一边享受着美国提供的军事保护伞,一边对着乌克兰高喊支援的口号,可背地里却通过印度和土耳其这条线,偷偷摸摸地买着打折的俄罗斯石油,既没有在经济上彻底与俄罗斯切割,也没有下决心多买我们美国又贵又好的能源。这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好事儿?
所以,特朗普这是给欧洲出了一道多选一的题:
选项A:立刻停止这种绕弯子的能源进口方式,老老实实地、光明正大地买我们美国那又贵又好的天然气和石油。
选项B:如果你们非要继续走这条“曲线”路子,那我就动用“次级关税”把印度和土耳其这条通道给你们堵死。到时候你们的能源成本飙升,别怪我没提前打招呼。
选项C:或者,你们也可以选择直接拿出真金白银,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投入,大量购买我们美国生产的“爱国者”导弹等先进武器,用这种方式来分摊这场战争的巨大开销。
无论欧洲最终选择哪个选项,钱,最终都要以各种方式流向美国。这才是特朗普商人本色最淋漓尽致的体现:一切外交和军事行动,最终都得能折算成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。
第四棒:总统的“面子”与这盘棋的代价
拨开层层算计的迷雾,我们最终会看到这盘棋局最深层的驱动力:那份沉甸甸的政治信誉,以及特朗普个人和美国的面子问题。
他在竞选时曾向选民信誓旦旦地承诺,上台之后24小时内就能让俄乌战争停火。然而,执政已近半年,战火非但没有熄灭,反而还在持续地吞噬着美国的资源和注意力。这让他,尤其是在共和党内部那些对战争进展不满的鹰派面前,显得非常被动和尴尬。
更让他感到“非常不满”的是,他认为普京似乎在跟他玩“阳奉阴违”的游戏。两人前脚刚通过电话,感觉聊得似乎还挺顺畅愉快,结果后脚,俄军的导弹就又落到了基辅。用他夫人的话说,普京就是那种“白天跟你好好打电话,晚上就去搞轰炸”的人。这种被戏耍、不被尊重的感觉,对于一个极度看重个人形象和“交易的艺术”的总统来说,是难以容忍的。
因此,这场声势浩大的关税威胁,与其说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、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外交战略,不如说是一场为了挽回颜面、强行施压的政治秀。它更像是在外交途径似乎走不通、军事介入又代价高昂的情况下,特朗普试图用自己最熟悉、最擅长的经济极限施压工具,来强行搅动局面、改变牌桌局势的挣扎。
说到底,特朗普的“次级关税”威胁,是一次瞄准多个目标的精准打击:它既是对普京“背信弃义”的一种报复姿态,也是对国内政治压力的一种回应和释放,更是对欧洲盟友一次赤裸裸的“催账”和施压。
然而,在美俄核心诉求几乎没有调和余地、美国全球影响力也相对衰退的今天,这样一场复杂的多方博弈,除了可能进一步搅乱全球能源市场、加剧盟友之间的裂痕之外,恐怕很难真的在短短50天内就实现其结束战争的宏伟目标。这盘棋,走到最后,也许谁也称不上赢家,只留下满地难以收拾的鸡毛。
海口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