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朗的反击行动进入第八天,局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。以色列的导弹拦截效率大幅下降,有些地区甚至降到了几乎接近0%到10%的拦截率。同时,伊朗的打击范围开始扩展,除了海法和特拉维夫这两个重要城市外,还瞄准了以色列内陆更深处的目标,但却面临高价值目标稀缺的尴尬局面。与此同时,美国公开宣布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计划推迟了两周,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呢?
以色列腹地内盖夫沙漠地区响起了防空警报,最新曝光的图片显示,伊朗导弹袭击的目标是贝尔谢巴地区的一个高科技园区。这个园区不仅聚集了众多科技企业,甚至有微软的办公设施。令人关注的是,导弹落点距离微软办公区域并不远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伊朗在该地区仅发射了一枚导弹,以色列却未见有任何拦截弹被发射,这一点非常反常。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?
展开剩余77%以色列国土面积虽小,但其防空系统覆盖几乎遍布全国,尤其是内盖夫地区附近还设有F-35I战机基地,防空雷达系统理应能够及时发现来袭导弹。既然雷达探测到了,为何没有启动拦截系统?有分析认为,以色列目前的防空导弹库存已大幅减少,面对导弹来袭不得不优先保障更具战略价值的军事目标,因此对这类高科技园区的防护力度明显减弱,即便探测到也选择放弃拦截以节约弹药。
回顾前六天的冲突,伊朗累计发射了370多枚导弹,成功命中20多个目标。而到了第七天,发射数量降至30余枚,但命中次数却高达7次,这一变化耐人寻味。《华盛顿邮报》指出,若无美国持续补给,以色列的防御能力最多只能维持12天。铁穹系统对付高超音速导弹无能为力,而以色列每晚动用箭-3和萨德系统进行拦截,单日成本高达2.85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约20.5亿元。弹药的短缺加上高昂的防御费用,难怪以色列的拦截成功率逐渐下滑。
不过,伊朗自身也并非没有难题,除了导弹库存的限制,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缺乏高价值打击目标。以色列重要军方人员甚至内塔尼亚胡本人都十分隐秘,伊朗缺乏有效情报,难以精准打击。以色列空军的高价值战机早已疏散,袭击空军基地意义有限。摩萨德总部以及国防部大楼如今几乎成为空壳,失去了实质性的军事功能。尽管以色列防空成本高昂,伊朗目前的打击更多是泄愤,实际效果有限,受损建筑以色列修复速度也极快。
可以说,目前双方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,这时美国的态度尤为关键。6月18日,《华尔街日报》突然爆料称,特朗普已告知其高级助手,他批准了对伊朗发动攻击的计划,但命令暂时未下,攻击被推迟两周。报道还透露了美军详细的打击方案,包括计划使用重达19.5吨的GBU-57“巨型钻地弹”打击伊朗福尔多核设施。美国此举意欲何为?
众所周知,特朗普偏好通过极限施压来促成谈判,这次动作其实延续了这一风格。如果真要对伊朗发动攻击,必须保持突然性,不可能提前公开打击计划,更不会泄露所用武器型号。此类信息曝光要么是迷惑对手,要么是施压手段,对美国来说几乎没有成本。
从特朗普的举动来看,以色列的压力确实不小。连续的防空警报让民众难以获得休息,逃生成了日常,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干扰,部分以色列人开始质疑这场战争的必要性,这必然影响内塔尼亚胡政府的稳定,也会促使其向美国寻求更多援助。而目前美国正处于战略收缩阶段,不愿轻易卷入中东冲突,特朗普采用这样的施压手段也就合情合理。
这两周的缓冲期,实际上是给伊朗一个思考是否停火谈判的窗口。退一步讲,如果两周后美国决定介入,伊朗也能消耗更多战争潜力,从而减轻美国的军事压力。不过个人判断,美国不太可能深度介入这场中东战争。若美国直接轰炸伊朗,哈梅内伊势必会反击中东美军基地,美军极易陷入持久的战争泥潭,这与特朗普第二任期内“重外轻内”、专注经济利益的战略方针背道而驰。
发布于:天津市海口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