淋巴瘤作为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,早期症状隐匿,常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,容易被忽视。及时、规范的检查不仅能帮助明确诊断,还能为后续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。今天就带大家梳理淋巴瘤的核心检查项目,看懂 “排查淋巴瘤” 到底要做些什么。
一、基础体格检查:初步排查异常信号
医生首先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,重点关注浅表淋巴结和全身重要器官。
淋巴结触诊:依次检查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易受累部位的淋巴结,触摸其大小、质地(硬或软)、活动度(是否能推动)、有无压痛。若发现淋巴结直径超过 1cm、质地偏硬、活动度差且无压痛,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。 全身评估:同时检查肝脾是否肿大(淋巴瘤可能侵犯肝脾),观察皮肤、黏膜有无异常(部分特殊类型淋巴瘤会伴随皮肤症状),初步判断身体整体状况。二、实验室检查:从血液中找 “线索”
展开剩余74%实验室检查通过分析血液、体液指标,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异常细胞或器官受累,常见项目包括:
血常规:重点看白细胞计数(淋巴瘤可能导致白细胞异常升高或降低)、淋巴细胞比例(部分类型会出现异常淋巴细胞)、血红蛋白(判断是否贫血,提示肿瘤消耗或出血)、血小板(评估凝血功能,若肿瘤侵犯骨髓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)。 生化检查: 乳酸脱氢酶(LDH):升高常提示淋巴瘤细胞增殖活跃,可能与病情进展相关; β2 - 微球蛋白:反映肿瘤负荷,升高可能提示预后较差; 肝肾功能:排查肝、肾是否因肿瘤侵犯或代谢异常受损,为后续用药安全性提供参考。 外周血涂片检查:将血液制成涂片,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,若发现异常淋巴细胞(如淋巴瘤细胞),可为诊断提供初步方向。三、影像学检查:“透视” 全身病变范围
影像学检查能直观显示淋巴结及器官的病变位置、大小和数量,是判断淋巴瘤分期的关键,常用手段有:
超声检查:无创、便捷的首选初筛方式,可检查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,以及腹腔、盆腔内的深部淋巴结和肝脾。通过超声特征(如淋巴结是否呈 “门消失”“皮髓质分界不清”),初步区分良恶性。 CT 检查:推荐全身增强 CT(覆盖胸部、腹部、盆腔),能更清晰显示纵隔、肺门、腹膜后等深部淋巴结,以及肺、肝、脾等器官是否受累,帮助明确病变范围。 PET-CT 检查:淋巴瘤分期的 “金标准” 之一。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,追踪高代谢的肿瘤细胞,不仅能发现微小病灶(如直径几毫米的淋巴结),还能判断病灶是否具有活性,避免漏诊或过度评估。 MRI 检查:多用于中枢神经系统(如脑、脊髓)或骨髓的评估,若怀疑淋巴瘤侵犯脑部或脊柱,MRI 能更精准显示病变细节。四、病理学检查:确诊淋巴瘤的 “金标准”
无论前期检查提示多么可疑,病理学检查都是确诊淋巴瘤的唯一依据,核心是获取病变组织进行分析:
淋巴结活检:最常用的方式,分为 “切除活检” 和 “穿刺活检”: 切除活检:完整切除一枚或多枚肿大淋巴结,样本量充足,能更准确判断病理类型,是首选方案; 穿刺活检:通过细针抽取少量淋巴结组织,创伤小、恢复快,但样本量有限,若结果不明确可能需要进一步切除活检。 病理分析流程:取下的组织会经过固定、切片、染色,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,结合免疫组化(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,区分淋巴瘤亚型)、基因检测(如染色体易位、基因突变,辅助分型和判断预后),最终明确是否为淋巴瘤、具体亚型(如霍奇金淋巴瘤或非霍奇金淋巴瘤)。五、骨髓检查:判断是否侵犯骨髓
约 1/3 的淋巴瘤患者可能出现骨髓侵犯,影响治疗方案选择,因此需进行骨髓检查:
骨髓穿刺:抽取少量骨髓液,涂片后观察是否存在淋巴瘤细胞; 骨髓活检:取一小块骨髓组织(含骨髓结构),更全面评估骨髓受累情况,避免穿刺取样局限导致的漏诊。若检查发现淋巴瘤细胞,说明病情已累及骨髓,分期会相应升级。
总结:检查不是 “越多越好”,而是 “精准对症”
淋巴瘤检查需遵循 “从初步排查到精准确诊” 的逻辑,并非所有项目都要做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(如淋巴结肿大位置、是否发热)、体格检查结果,逐步选择血常规、超声、CT 等基础检查,再根据结果判断是否需要 PET-CT、病理活检或骨髓检查。
如果发现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(持续超过 2 周未消退)、发热、体重下降等症状,建议及时就医,让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检查方案 —— 早检查、早确诊、早治疗,才能更好地把握病情主动权。
发布于:广东省海口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