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说老王啊,这下你想赖掉社保可不行了!”“哎呀,单位又要多掏钱,我的小金库要缩水啦!”9月1日,全国范围内的社保新规正式落地,一纸最高法司法解释二,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推上了风口浪尖。有人拍手叫好,有人直呼肉疼——强制参保,到底谁最受益?咱们今天就来掰扯个明白。
一、强制参保:不是吓唬你,是板上钉钉
别以为这次还是老调重弹,新规可不是喊两嗓子走过场。这回是最高人民法院亲自下场,直接点名:只要建立劳动关系,不管什么理由、什么协议,只要没给员工缴纳社保,一律无效!这等于把以前那些“自愿放弃”小纸条全撕了个干净。根据民政部2024年发布的《社会保险发展报告》,截至2023年底,全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已达5.2亿,比2020年增长7.6%。但仍有不少打工人游离在保障圈外,如今这道门槛算是彻底堵死。
专家解读时还举例:“以前仲裁时双方扯皮没完,现在遇到争议有法必依、执法必严。”北京王阿姨就碰上过类似事儿——她在一家餐饮店干了三年,老板一直拖着不给交五险。新规出来后,她顺利拿到了应得赔偿,还让老板补齐所有漏缴部分,“我这心里才踏实!”
二、“超龄打工族”也能吃定心丸?
别以为退休年龄一到,就成了法律盲区。这次司法解释二专门提了一嘴:即便超过退休年龄,只要因为工资、休假或工伤闹矛盾,也按劳动关系处理,不再当甩手掌柜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截至2024年底,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2.97亿,占总人口21.1%,银发劳动力活跃度持续攀升。“我都65啦,还能维权?”83岁的李爷爷摸着刚装好的浴室扶手乐呵呵,“现在法律撑腰,再也不用怕被‘踢皮球’。”
其实背后的深意很明显:中国正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,每一个超龄就业者都是家庭经济的重要支柱,他们权益保障不能掉链子。这一点跟#渐进式延迟退休最新方案#热搜话题遥相呼应——既然大家都得多干几年,那制度兜底就是硬道理。
三、“企业肉疼”还是“双赢”?账本算细点
有人问,这样是不是光顾着保护员工利益,让企业压力山大?真不是这么回事。翻开财政部的数据,你会发现,大多数地区养老保险个人承担比例仅8%,其余由单位买单。而且从长远看,用人单位规范操作反而更省心省力。一旦发生事故(比如骑手小王送外卖摔倒),没有交社保的公司不仅面临巨额赔偿,还得被追责补缴各项费用。不如趁早安安心心把该交的钱一次性办妥。
再看看全国护理补贴和适老化改造的数据增量:
【2025年主要省份养老护理补贴对照表】
- 北京:每月600元起
- 上海:每月550元起
- 广东:每月480元起
- 山东:每月420元起
(数据来源:《中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)
【社区适老化改造达标率地域对比】
- 京沪广平均达标率92%
- 山东82%
- 全国平均提升至86%(较去年同期上涨7个百分点)
看到这里,各位家属朋友是不是觉得选择正规机构靠谱多了?毕竟家居抗衰术搞好了,老人安全感分分钟拉满!
四、“医养结合”是真是假,看准卫健委编码!
很多网友留言问:“挑养老院头晕眼花,到底怎么辨别‘医养结合’是真是假?”这里教你一个招儿——查卫健委备案编码!凡是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备案的机构,都有独立编号,可登录官方平台核验。如果没有编号,那八成只是挂羊头卖狗肉。所以选机构千万别光听宣传,要动动鼠标查查真身。
五、“996”“大小周”,说好的双休哪去了?
虽然今年初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明确发布通知,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,但现实中不少公司还玩命加班。根据《全国城镇就业人员调查》,目前只有约31%的企业严格执行双休日,其余大部分采用弹性或轮休制度。“我们那行,说好单双休,其实天天在线。”95后小赵吐槽。但维权成本高,加之怕丢饭碗,多数年轻人只能忍气吞声。不过随着司法解释二落地,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将变得更容易些,也算给广大打工族添了一份底气吧!
那么最后小编想问:“如果连最基本的保障都靠侥幸心理混过去,将来真的遇到难处,又该指望谁出头呢?对此你怎么看?”
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#百度带货夏令营#
海口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